| 90年及之前体育志
竞技体育 第三节 棋、牌运动
作者:广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日期:2012-09-07  来源:www.ahqyss.com  点击数:
      一、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是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辛亥革命前后至本世纪20年代初,广州棋风初盛。当时广州棋人聚集的场所主要是光孝寺、城隍庙、海幢寺、伍家花园等地。活动形式则多为彩金不高的博弈,纯粹娱乐的活动亦同时存在于群众的茶余酒后之中。在广州棋坛上最先出名的有“胡须林”、“旧泽”、“喃呒苏”等,(这些人以混号相称,真实姓名不详),继有冯泽、李贵(称岭表棋王)和卢权、陈陶、“柴九”、“大眼”、“大妹”(人称“河南五虎”)等棋坛高手。民国12年(1923),进入了以黄松轩、钟珍、曾展鸿为代表的“粤东三凤”时代。嗣后继续出现以战绩显著而封雅号的“五虎将”赵坤、刘寿彭、陈镜堂、赵培、黄志及“四大天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等。20~40年代,广州棋人的活动场所逐渐由野园蓬寺转移到茶座或公开的群众活动场所,棋人自身亦渐从江湖游仙到有一定的依附状态,活动形式也从小小彩金的博弈发展到获得半官方支持的省、市大赛、埠际间的名手邀请赛、高手间的历史性对抗赛等。棋局可以登堂入室,棋人的地位略为提高,棋艺亦有长足的进步,报纸上亦出现了“棋艺评论”。
  民国13年,西关(今荔湾区)翩翩茶室公开允许棋人入室对弈,从而改善了棋人对弈的环境,并由此吸引了一批学者、医生、律师和商贾等对象棋的兴趣。随后添男茶楼、西园酒家、流觞酒家等也相继仿效,开设棋坛,对各阶层的棋艺交流起着积极作用。民国19年,棋界名流李善卿发起组建的华南历史上第一个棋会“华南象棋会”在香港成立,曾展鸿任会长。该会成立后即大力推动华南与内地的棋艺交流。是年10月,在香港举办“东南大赛”。代表华东地区的棋手是周德裕和福建的林奕仙,代表华南的棋手是广州的李庆全、冯敬如,比赛结果弈成平局。这是有组织、有纪录的大赛。次年冬,广东省教育厅以筹款办学的名义举办全省象棋赛。报名参赛者逾百人,分初、复、决赛3阶段,获得前四名分别是广州的黄松轩、卢辉、冯敬如和李庆全。
  民国24年7月,广东省民众教育馆在广州举行华南棋队与华东、华中联队的对抗赛。华南队的代表是广州的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比赛结果华南队获胜。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著名的棋手避居外地,广州棋坛转入低潮。
  抗战胜利后,飘零各地的棋手重返羊城,棋坛复苏,在潘炮、袁天成等人的热心发动下,开展过几次全市性的比赛,但规模较小,影响不大。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棋坛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不仅对广东地区,而且对全国的象棋活动也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1951年,崛起于40年代的著名棋手杨官 从香港回穗,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吴南生勉励他为发展新中国的象棋艺术事业努力工作。杨官和陈松顺于1951年访沪后,曾联名合著《联星弈谱》一书,用了一个名为“红星普照”的排局(陈松顺创作)做封面,表达他们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杨陈二人,成为50年代广州棋坛的领军人物。
  1956年2月,国家体委宣布棋类列入竞技体育项目。1956年8月,广州棋艺社成立,推动了象棋运动的发展。建国初,广州各娱乐场所设立棋坛,如岭南文物宫(后为广州文化公园),永汉民乐游乐场(后为青年文化宫),大同路游乐场,先施公司天台游乐场等均设棋坛以娱游客。岭南文物宫举行有较大影响的赛事是:1952年2至3月举行的有杨官 、陈松顺、卢辉、覃剑秋、曾益谦、袁天成参加的名手表演赛,1953、1954年先后举行的杨、陈十局对抗赛。60年代以后,市一、二、三工人文化宫、员村工人文化宫等相继建成,均设有象棋竞赛的场所。
  广州棋艺社成立后,棋社代表市体委组织棋艺的培训、国内外的棋艺交流,并负责业余棋手的比赛等。是年,在北京举行全国象棋锦标赛,杨官 获冠军。1956年,棋社主办广州第一届甲组联赛,并由此产生广州甲、乙、丙组棋手的称号。以后每年均举行1次甲组联赛,历年甲组联赛的冠军是:1956年朱德源、1957~1958年杨官 、1959年李旭英、1960年蔡福如、(1961年缺资料)1962~1963年杨官 、1964年韩松龄(杨官 等转入省队不排名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联赛停止。至1979年后恢复,历届冠军是:1979年林锦仪、1980年黄增光、1981年(市运会)及1982年黄景贤、1983年刘美松,1984年黄景贤,1985年黄增光、1986年黄增光、1987年吴宗滋、1988年黄景贤、1989年黄景贤、1990年关志良。此外,棋社为培养象棋后备力量还举办了中小学生象棋比赛,从1972年开始,即组织全市的分组(甲乙丙)少年象棋比赛,有校标赛、团体赛、个人赛。还举办了中国象棋少年培训班及函授班,使棋艺活动不断发展。
  1961年,广州市体训班组建了中国象棋队,队员有杨官 、蔡福如、陈柏祥、李广流。广州队在国内比赛中成绩不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队伍调归省体委管理。
  1976年,广州市象棋协会成立,主席陈松顺,副主席覃剑秋、卢辉、梁锦豪、谭国,陈柏祥任秘书长,顾问为杨官 。1978年,亚洲象棋联合会在马来西亚成立,杨官 任第一副会长,这是中国象棋走向世界的起点。1981年元月开始,由羊城晚报与《新体育》杂志发起的每年一届“五羊杯象棋赛”,是中国棋坛规格最高的赛事,规定参加者必须是得过全国冠军的棋手。至1990年已办了10届。“五羊杯象棋赛”连续三届得到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第四届起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赞助连办下去。“五羊杯赛”蜚声海外,每次赛事甚至吸引美、加等海外棋手远道前来观战。同年,中国象棋协会首次派出广州象棋名宿陈松顺到加拿大温哥华讲授象棋艺术,并辅导当地棋手。
  1983年8月,由广州棋艺社和《羊城晚报》合办中国第一份棋类专业报纸《象棋报》,由陈松顺主编。该报具有技术性、故事性、新闻性,它为发展棋艺事业鸣锣开道,发行量遍布全国各地。1984年在广州举办“七星杯中国象棋邀请赛”,有欧、亚、美洲的9国运动员参赛。1986年,广东省第七届省运会在广州举行,广州队获象棋比赛的团体女子、成年、少年个人赛3项冠军。同年,广州棋艺社再度组建广州队。1987年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健力士杯象棋国际名手邀请赛”,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22位棋手参加,杨官 代表广州参赛,获冠军。1988年3月,广州氮肥厂与广州棋社签约,每年资助3.5万元共建广氮象棋队,由一个企业长期赞助一支业余棋队,在国内还属首次。
  广州较早开展女子象棋活动,1954年为纪念“三八”妇女节,在广州岭南文物宫由陆秀珍和陈雪樵两位女棋手作公开表演。1960年,广州女棋手潘毅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女子象棋表演赛获第四名。1963年,广州李串仪、张翠竹代表广东参加中南五省少年女子象棋赛,获冠、亚军。1986年第七届运动会黄玉莹、殷美娴获女子成年、少年个人赛冠军。
  二、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在晚清时期传入广州,但爱好者不多。民国24年(1935),有9国领事馆的外国人及国内棋手参加的“银龙杯”国际象棋赛在穗举行,这是广州第一次国际象棋比赛,中国棋手谢侠逊夺得冠军。直到50年代初,国际象棋运动在广州并不普及。1956年广州棋社成立,国际象棋运动才得以推广。同年国家体委宣布棋类体育项目,广州市体委即接管广州棋社并选定和平东路46号二、三楼为社址,拨出经费购置棋类器材,由1957年起每年举办包括国际象棋在内的三棋锦标赛。
  1958年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广州棋手冼权代表广东参赛,获第三名。同年冬,苏联棋队在广州文化公园与中国应届国际象棋三甲对垒,广州棋手冼权与冠军徐家亮、亚军许宏顺联袂出战苏联大师巴朗诺夫、穆希金诺夫和一名候补大师。1959年,国际象棋列为第一届全运会表演项目,广东省以广州棋手组成队伍参赛,结果刚由中国象棋转弈国际象棋的邓文湘夺得冠军。
  60年代,广州棋手邓文湘、简明基、陈德代表广东省国际象棋队,多次在国内比赛名列前茅。简明基于1964年夺全国冠军。邓文湘、简明基于1963年入选国家队,简在选拔赛中夺得第一,邓、简二人均取得选手资格出战苏联棋队。邓文湘在上海比赛中逼和苏联著名大师扎戈洛夫斯基。简明基于1964年当选为国家队员出访苏联。广州姑娘李苏玲于1960年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少年比赛,成为国内第一个参加全国比赛的女国际象棋手。广州学生陈德,于1963年代表广东参加中南地区五省市少年赛,获男子组冠军。当时的广州国际象棋坛非常活跃,国内劲旅上海、浙江、黑龙江等棋队曾多次来访,交流棋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州市国际象棋活动沉寂。
  70年代初,国际象棋活动引入市内小学,文昌北小学、挺进小学、雄鹰小学(海珠中路小学)等校相继成立棋班,由邓其湛、梁光明、陈德等好手到校进行启蒙和辅导。1972年,广东省国际象棋队重建。七八十年代,由陈德、文根洪、梁金荣、邓孔亮、吴维忠等广州籍男棋手和邝幸姬、彭肇勤、吴凯曲、吕小莎等广州女棋手组成的广东省国际象棋队,多次在全国团体和个人比赛中名列前茅。其中男队于1978~1980年连获3届全国季军,陈德于1974年和1977年两获全国冠军,梁金荣于1977~1979年连获3届全国第三名。彭肇勤于1987年和1990年两度夺得全国女子冠军,邓孔亮1989年获全国赛男子冠军。吕小莎获1990年全国女子季军及全国青年少年冠军。
  80年代,由广州市体委直接组队参加全国少年比赛,成绩突出。1983年,邓孔亮获全国少年男子调训赛冠军;1984年和1986年,张素梅和吕小莎分获全国少年女子赛亚军。1986年,由邓文湘领队,梁光明任教练率领林伟光、邓孔亮、陈庆光、陈绍伟赴苏州参加全国团体赛,升为全国甲级队。移居香港的广州籍棋手简怀穗(简明基),在1990年全国三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个人赛比赛中获总分第一名。参赛者有聂卫平、陈祖德、胡荣华、李来群、简怀穗等。
  广州市上送广东省棋队的国际象棋运动员有陈德、文根洪、梁金荣、林伟光、吴维忠、邓孔亮、邝幸姬、吕小莎、彭肇勤、吴凯西等10人。其中,彭肇勤获国际特级大师,梁金荣、邓孔亮获国际大师,陈德、文根洪、林伟光、邝幸姬、吕小莎获国家大师。广州国际象棋协会于1987年从市象棋协会中分离独立,协会主席为邓文湘、副主席为陈德、张灼 ,秘书长为梁光明。
  三、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广州围棋运动在建国前十分冷落,除有个别爱好者偶尔对弈外,从未有公开作赛。当时知名高手只有中山大学教授石光瑛等寥寥数人。
  50年代,陈毅元帅到广州视察,发现广州没有开展围棋活动,遂建议大力提倡。当时广州副市长孙乐宜积极响应,亲自出任围棋会会长。1956年,广州选派代表参加全国比赛,成绩极差。有鉴于此,同年开始举办全市围棋甲乙组升降级比赛,卢作尧、孔庆隆、邓荷农、范振邦等成为市内高手。1958年、1962年,广州先后成立了围棋队及围棋业余学校,均由市体委干部钟惠华负责,地址设在大北路,学生有七八十人。1963年,广州学生余文辉、黄汝平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初段段位。
  60年代初,广州棋社调来北京名手齐曾矩、广西名手袁兆骥,专门负责执教广州围棋队及培养少年棋手。
  进入七八十年代,广州棋手亦多次在全国赛上扬名。1973年,陈志刚、陈嘉锐分获全国十省市围棋成年及青年组亚军;1975年由陈志刚、陈嘉锐、容坚行组成的广东队获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团体季军;1977年,陈志刚获全国男子个人赛季军;陈嘉锐于1979年和1980年分获第一、二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第三名和第二名。1981年、1982年广州棋手黄妙龄、敖立婷和黄妙龄、敖立贤组成的广东队两度获全国女子团体第三名。
  至1990年,广州棋社输送到省队的围棋选手共有17人,输送到国家围棋队的有7人。
  四、桥牌
  民国时期,广州已有桥牌活动,参与者多是文化教育界人士,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培正、培英、真光等中学的教职员,在业余时间切磋牌艺以作消遣。
  建国后,参加桥牌活动的人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工程师、医生、机关干部以至厂企职工,但仍处于娱乐层次,活动面也不广。
  1978年6月,广州桥牌爱好者辜学海、吴锐江、余伯机、陈汉兴、汪洪均等18人,联名致函广州市体委,建议开展桥牌项目,引起了市体委的重视,当即组织推广,举办桥牌知识讲座,成立桥牌筹建领导小组,举办桥牌赛事,初步打下了基础。1979年,市体委在市第十三中学举办桥牌辅导讲座,组织市内学校、基层单位派员参加学习。是年4月,举办首届广州市桥牌邀请赛,有16个队、96名运动员参赛,赛后涌现了一批桥牌积极分子。随后,国家体委指定广州市为全国开展桥牌运动五大城市之一(京、沪、津、杭、穗),广州派辜学海、黄士风2人赴京参加“元老桥牌邀请赛”。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万里、荣高棠参加了这次赛事活动,使各地开展桥牌运动得到极大鼓舞,也加速了广州市桥牌运动的开展。
  1980年4月,广州市桥牌协会成立,推举朱健雄任首届协会主席,辜学海、吴锐江、余伯机任副主席,张楚帆为秘书长(1982年改由张灼 担任)。第二、第三届桥牌协会主席分别是黄士风、辜学海,冯曼任秘书长,大力发展会员。至1982年,协会下有广州海运局、广州石油化工总厂、省火电厂、市银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6个分会、368名会员。是年,市桥牌协会与市文教俱乐部在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共建桥牌活动室,每周定期开放并组织比赛。
  1980年起,广州市内的桥牌赛事较活跃,每年都举行分级联赛、选拔赛,有100多支队伍参加。1981年6月由冯曼、陈汉兴任教,在荔湾北路小学(现荔湾华侨小学)举办了桥牌入门学习训练班,有6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1982年11月在广州棋艺社举办了第二期训练班,对桥牌活动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1985年开设丙级联赛,1988年举办“外围赛”,此后赛事定期举办的有:广州市知名人士桥牌赛,一年一度,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从第五届开始由广州海运局承办;广州市“珠江杯”桥牌赛,每年元旦举行,1988年第一届,至1990年已举行3届,由珠江实业总公司主办;广州市“海鸥杯”桥牌赛,一年一度,由市海运局主办;“精神文明杯”桥牌赛,由市二商局主办。此外,还有不少地区性、系统性的桥牌赛事,如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的“百老桥牌邀请赛”;市教育工会主办的“钟声杯”桥牌赛、广州地区大学生桥牌赛、高校教工桥牌赛等等。市二商局于1985年主动承包了市女子桥牌队出队及业余集训经费。从1984年起珠江实业总公司与国家体委签约承包了国家女子桥牌队。从此中国女子桥牌队经费有所保障,坚持系统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在远东、世界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穗籍国家女队主力古玲、张亚兰于1987年8月在全国率先获得了国际桥牌大师称号。珠江实业总公司于1991年6月获得万里委员长颁发的体育贡献奖杯。
  广州市的桥牌活动尚属业余性质,但由1980年起,每年均在市甲组联赛中选拔优秀选手组成男、女子青年业余队,每周安排1~2次训练。1984年起在大、中学校中挑选手,坚持长期、系统训练。

 

 

 

上一条:竞技体育 第二节 球类
下一条:竞技体育 第四节 国防体育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