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及之前体育志
竞技体育 第二节 球类
作者:广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日期:2012-09-07  来源:www.ahqyss.com  点击数:


  一、篮球
  篮球运动于19世纪末叶通过基督教青年会及华侨传入广州。
  20世纪初,广州的真光书院、培英学堂、培正学堂、格致书院等教会学校推行近代体育,先后开设篮球运动,其后广府中学、南武中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相继仿效。至民国12年(1923)各校均有篮球队,社会上亦有青年会队、校友队等组织,常作友谊比赛。民国13年,广州首次举行“广州篮球大比赛”,有7队参赛,培正队获冠军。是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汉举行,培正校长黄启明率该校篮球队代表华南地区参赛,获季军。民国14年、民国16年的广东省第九次、第十次运动会上,培正中学队蝉联篮球冠军。民国16年,培正队代表华南地区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篮球选拔赛,队员孙权当选为国手。民国16年,中山大学篮球队在广东省第十次运动会上获亚军。翌年,在第十一次省运会上跃居榜首。是年,广州举行篮球甲、乙组赛,中山大学又囊括两组桂冠。民国18年5月、8月,美国学生队及美国舰队“希伦拿”号、“哥连穆”号等3支篮球队先后来穗比赛,中山大学篮球队3仗连挫外队,市民一片欢腾。同年,广州举行第二届全市篮球赛,中大队再度夺得甲、乙两组冠军。因此,中山大学篮球队成为当时广州战绩辉煌的篮球强旅。岭南大学篮球队自民国13年获得市首届篮球大比赛季军后,多次市内比赛均名列前茅。民国17年在首届“市长杯”赛中夺得冠军。
  民国17年11月,广东省第十一次运动会首设女子篮球赛项目,省女中队、真光女中队分获冠、亚军。次年,广州举行“女子甲组篮球大比赛”,省女中队、省女师队分获冠、亚军。二三十年代,省女中、真光中学、省女师三队,为广州女篮三劲旅。民国19年,旅美青年朱寮生回穗任教,传播美国篮球新技术,使人耳目一新。朱氏重视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训,倡议举办“百磅篮球赛”、“童子篮球赛”,促使青少年篮球运动蓬勃发展。民国21年,朱寮生率领华南体育会男、女子篮球队首次远征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翌年,再出访印尼、新加坡等地,角逐40余战,所向披靡,侨胞誉之为“长胜军”。民国22年,朱氏组织“华南篮球研究班”,成绩卓著,对广州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民国22年夏,广东省教育厅举办了第二期暑期体育训练班,延聘中国篮球专家董守义来穗主授篮球课,董氏系统地传授整套训练内容,使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获益不浅,促进了广州篮球水平的提高。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广州市内体育组织相继成立。如:粤秀体育会、强华体育会成立于民国18年,国民体育会、华南体育会组成于民国19年,均以篮、排球活动为主。市政当局在净慧公园修建广州第一个有看台的露天篮球场,市内各校亦纷纷辟球场、组球队,因而赛事频繁,民国19~25年主要赛事有:市“经济杯”赛、“市女子篮球锦标赛”、“童子篮球赛”、“市女子篮球邀请赛”、“元培杯”男、女子篮球赛、第二届“市长杯”赛,男、女子公开篮球赛、“幼刚杯”赛、“市小学生篮球赛”等。
  30年代,广州篮坛对外交往也频繁,主要有:民国22年,岭南大学篮球队出访新加坡、马来亚、越南等地,连战皆捷,开单独一校组队外访的先声。民国24年在广州举行“省港篮球大比赛”、“省港埠际元老篮球赛”;民国25年,由梁质君、黄沧一率领东光篮球队及穗市女篮劲旅省女中队征港。香港的圣保罗书院、华仁书院、梅芳中学及澳门的华南体育会等队亦于30年代中期先后访穗。民国22年,上海暨南大学、东亚体专、厦门同文书院、广西苍梧女中等队先后来穗。最令市民瞩目的为民国26年有“女铁军”之誉的上海东亚体专女篮球队来访,首战胜培道女中队,次役克明德女中队,第三仗受挫于省女中队。当时,广州女子篮球的普及与提高较明显,由广州运动员容羡葵、肖惠灵、卢惠娴、郭琪玮、刘玛利、黄慧儿、容羡红、孙玉明、饶惠芬等组成的广东女子篮球队,先后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运动会上夺得亚军。
  广州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广州篮坛陷于瘫痪。民国29年,市民先后自发组织惠福联队、洪门体育会队、青联等篮球队,部分学校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比赛。日伪当局为了粉饰太平,亦举办一些赛事。如“中日运动会”有篮球比赛;同年10月,汪伪政权的体委举办“和平杯”男子、“建国杯”女子篮球赛等。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首次篮球赛由盟军(美军)队与广州青年队举行表演赛。
  民国35年体育社团相继恢复。3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广东分会举办“市长杯”篮球赛,有12队参赛,广州大学队获冠军。4月,举办“市私立中上学校男、女篮球赛”。10月,举办“惜白怀”赛等。凋零8载的羊城篮坛,开始复苏。民国36~37年,广州篮坛渐趋兴旺,学校、社团组织的篮球队有百余队,较强的队有国民大学、广州大学、省体专、南方商专、培正中学、中德中学、市警等队。广州先后举办了“慈威杯”及每年中、小学生篮球赛等赛事。这期间,菲律宾劲旅“黑白队”、“群星队”、“香港学生队”、“七虎队”、“越南华侨队”、“上海粤东篮球队等先后来穗作赛,使广州篮球运动呈现活跃局面。民国38年夏,省体专篮球队代表穗市访港,这是建国前广州最后一支外访篮球队。
  建国后,广州于1950年元旦在盛大的体育表演会上,举行“劳军篮球赛”,揭开了建国后广州篮坛发展的序幕。同年8月,广州举行“陆上运动会”,篮球赛采用按东、南、西、北、中5个区的“纵”和组织优秀队伍的“横”的比赛形式进行比赛,以检阅和挖掘新生力量,为以后组建代表队作准备。是年10月,规模庞大的广州市第一届运动会,篮球项目有50多队参赛,战锋队及协和女中队分获男、女子冠军。
  50年代羊城篮坛赛事很多,1950年,上海“回力”男队及沪市女篮劲旅“藜队”,先后来穗访问。1951年,苏联国家男子篮球队及1953年天津市篮球队先后来穗,广州均组织优秀运动员组队迎战,穗队虽数战皆北,但收到观摩借鉴之效。全市组织比赛规模较大的有1951年的“抗美援朝杯”篮球赛及1957年的“解放台湾杯”篮球赛,参赛队均逾百队。
  1953年起,市体委每年均有计划安排各系统多形式的锦标赛、杯赛,并实行运动队升降级制度。因而各县、区、基层纷纷组队、参赛,不仅岭南文物宫(今广州文化公园)康乐场、市一、二宫,青年文化宫、东较场等灯光球场,几乎天天有赛事,学校、机关、工厂的篮球场也赛事频繁,郊区、农村也辟球场、组球队,穗城篮坛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局面。
  1952年,广州业余篮球队首次组成,由郭刁萍、赵善性率领赴武汉参加首届“中南区六省二市篮球赛”,男、女子均获亚军。1953年,广州篮球队经过调整补充,进行业余集训,由吴锡康任领队,陈天利、刘继明分任男、女子队教练,男队员有刘锦汉、郑金祥、孙伟文、何家鹏、陈达春、凌启康、余铁梁等;女队员有林妙然、林岳君、杨梦、李汀莹、何冰、沈骥等。赴长沙参加“中南区篮球对抗赛”,荣获冠军。1954年,男子队增补李燮昂、黄锦彤、蔡国韵,女队员增补陶港生、潘桥、唐秀娟、李守筠,赴南昌参加“中南地区球类对抗赛”,获得全胜,再次夺冠。1955年,重组广州市男、女子业余篮球队,关岳任领队,廖君求、邝标分任男、女队教练。是年8月赴南昌参加“1955年全国大中城市分区篮球赛”,男子队获亚军。同年,成立广州市篮球协会,首届主席为梁质君,理事有罗伯达、陈天利、郑衍苏、李立强、关岳(兼秘书长)。1956年,广州业余篮球队重整旗鼓,由罗百达、董锡基分任男、女队教练,8月赴郑州参加“1956年全国篮球锦标赛”。
  广州市专业篮球队组建于1954年,其后名称和隶属几经更易:
  1954年4月,广州市体委接受中南地区体委委托,组织广州优秀运动员,成立“中南体院竞技运动指导科”,设有篮球队,亦称为“中南白队”,进行整体集训。1956年,改称为“广州队”。1957年曾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甲级篮球联赛”,广州女队获得第四名。1958年初,广东省体委在汕头举办省篮球锦标赛,广州市代表队由赵澄波、李立强分任男、女队教练,女队员有陶港生、唐秀娟、李容超、梁连基等,女队获冠军;男队员有李燮昂、麦伯明、郑金祥、李中秋等,男队获亚军。是年,为了准备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改属广东省体委,并归广东省队。1961年4月,广州市体训班正式成立,重新组建广州市男、女子篮球队。1966年,广州市篮球队又再归并广东省体委接管。1981年5月,广州市体工队成立,广州市男、女子篮球队又随而重新组建。1984年、1985年,由于编制和经费所限,广州市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先后解散。
  1959年,实行分级联赛制,是年乙级联赛,市财贸队获男子组冠军,市一师队获女子组冠军,丙组联赛分别由市体校队、中山医学院队分获男、女子组冠军。同年,还举行了市少年锦标赛,市十三中、市二十八中分别夺得男、女子组冠军。
  1960年起,经济生活困难,严重影响体育事业的开展,但广大体育工作者仍按计划举行市锦标赛、市工交联赛、市聋哑人赛、市团结杯赛、广州地区大学生赛等8项篮球赛事。1960年7月,广东侨中女子篮球队参加全国少年篮球分区赛获广西赛区冠军。1962年,经济生活开始好转,广州篮坛恢复赛事。是年市级篮球赛有:市职工赛中市建筑队、市文教队分获男、女子冠军;市联赛中广州体院队、明兴药厂分别夺得男、女子桂冠;市郊“团结杯”赛中郊区队、花县队分获男、女子冠军;市大学生赛中华南师院囊括男、女子冠军;市中学生赛中华侨补校队连夺高、初中女子组冠军,高中男子冠军为市体校队,初中男子组冠军是华侨中学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动荡不安,篮坛亦不景气。只是在1976年5月,市体委、市知青办合办1976年广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篮球赛,有60余队参加;至1987年,市体委先后多次举办广州市农民篮球赛、广州少数民族篮球赛及市职工篮球赛、市聋哑人篮球赛、广州市地区“协作杯”篮球赛,使群众篮球运动更广泛地开展。
  80年代,市体委进一步贯彻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重视培育幼苗工作,除了加强所属青少年业余体校篮球班培育工作外,并有计划、有重点地把广东华侨中学、广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广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等校定为“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并多次举行广州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赛。每届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均开设篮球比赛、市小学生篮球选拔赛;1985年及1986年分别举办了中、小学生篮球锦标赛。在一系列的育苗、比赛的措施下,1982年4月,广州市少年篮球队在全国少年篮球选拔赛中男、女队双获得冠军;同年,广州篮球队参加全国青年篮球赛,女队获季军,男队获第四名。
  建国后,羊城篮坛虽经几度起伏,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为祖国培育不少精英。上调国家队的有李少芬、彭嘉仪、李丹阳、汤寿祺、李惠珍、何巨华、嵇照光、吕锦清等8人;经部队、公安系统上调国家队的广州运动员有钱澄海、陈仁康、蔡伟初、张德雄、吕志华、李晓勤等6人;上送国家青年队的有李守筠、林岳君、何瑞贞、李惠珍、汤寿祺、梁永康6人。
  二、排球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州地区已有排球活动,初名“队球”、“华利波”(英语译音)。
  民国2年(1913),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邀请中国代表团临时组队参加排球表演赛,当时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广州运动员丘纪祥、许民辉等回穗后即提倡开展排球活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及南武、培英、培正、岭南等校亦组织排球队,参加者日众。培英中学更有“排球少林寺”之称。民国4年,丘纪祥等与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联合发起组织“广州排球联会”。是年秋,举行首次广州排球比赛,参赛者有南武、岭南、培英、培正、高师及韶光小学等校队,岭南队获冠军。民国9年,鉴于市民体质不适应高网,许民辉发明“低网排球”并编印《低网排球规则》,有助于排球运动的推广。民国10年,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开设女子低网排球比赛项目,广州培道女中获冠军。这是广东省女子排球正式比赛的开端。
  二三十年代,历届广东省、广州市学校运动会均开设排球比赛项目,广州市每年都举行排球锦标赛、联赛、银杯赛等赛事。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民国18年的广州市排球大比赛、民国20年的广州市排球联赛及民国26年省体协会举办的广州排球锦标赛,都分男子甲、乙、丙组及女子甲、乙组5个组进行比赛,参赛队数逾70队;此外,还有民国18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教育局低网排球比赛”、民国21年的“香翰屏银杯男、女子排球赛”以及广州女青年会举办的“广州女子排球赛”等一系列赛事。
  远东运动会共举行过10届,参赛的中国排球队基本由广州运动员组成,获得第二、三、五、八、九届5次冠军,其余5届亦居亚军。
  民国13年,培正中学校长黄启明率领该校排球队赴武昌代表华南地区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该排球队雄居榜首,以一所学校的球队荣获全国冠军,实为罕见。当时运动员有赵善性、黎连楹、罗南科、谭维雄、梅焕高、黄少锐、林超云、孙权、曾有济、罗德广、伍廉瑞等。民国19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杭州举行,由广州运动员组成的广东男、女子排球队,双双获得冠军。男子运动员有伍永鑫、黎连楹、马元巨、朱祖成、丘广燮、李福中、幸桂荣、陈从超等。女子运动员有:廖四宜、汪春若、卢慧娴、陈佩桃、陈佩月、李粹美、许桂馨、司徒薇、吕乃英、李佩玉、吴秀娴、肖惠灵。
  民国期间,广州排球队伍出访也取得较好成绩。如民国20年5月,广州市一中排球队出访香港,战胜皇仁书院等队;民国21年“省港埠际排球赛”,广州队胜;民国22年7月,广州华南体育会、岭南大学排球队先后出访新加坡巴城等地,连战皆捷;民国25年12月,“穗港男、女子埠际排球赛”,广州市均获得良好成绩。
  广州被日占期间,穗市排坛顿现低潮。日伪当局为了粉饰太平举办过几次排球赛事,但参赛队数寥寥。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陆续恢复排球活动。民国35年,举办了“广州市中上学校男、女子排球赛”及“俊贤杯公务员排球赛”;广州中学体育教师联谊会举办“广州市排球比赛”等赛事,但参赛者不多。
  建国前广州排球运动员参加远东运动会成绩
  时间   地点及名称  队名与成绩  广州运动员
  民国4年  中国 上海  中国男子排球 郭琳爽(队长)  郭炳舜 廖崇真 苏彭年
  (1915)   (第二届)   队获冠军   周兆祯 马朝恩 关崇志 谭道景 卢永汉
                     林培德 邓和平 丘纪祥 何 琳 吕 品
                     陶履通 李蹊生 王有松
                     领队兼教练黄启明
  民国6年  日本东京  中国排球队获  邓祖荫 马朝恩 石汝章 江耀彰 施启芳
  (1917)   (第三届)  冠军      李锡恩 郭琳爽(队长)  关崇志 卢永汉
                     谭道景
  民国10年  中国上海  中国排球队   黄仁让 伍荣大 李郁培 曾恩涛 谭 护
  (1921)   (第五届)  获冠军     郭琳爽 吴求哲
  民国16年  中国上海  中国男子排球  梁质君 黎连楹 曹廷赞 陈锡柄 谭苏景
  (1927)   (第八届)  队获冠军    李仲生 孙 权 朱祖绳 李景谦 谭维洪
                     黄昆仑 领队兼教练:丘纪祥 赵善性
              中国女子排球  真光、培道、省女师等学校学生占排球队员半
              队获亚军    数。
  民国19年  日本东京  中国男子排球  黎连楹 曹廷赞 伍永鑫 丘广燮 陈锡柄
  (1930)   (第九届)  队获冠军    曾经全 李福中 叶隐森 陈从超 幸桂荣
                     朱祖绳 徐 亨 教练:刘权达 赵善性
              中国女子排球  邓志豪 许桂馨 肖慧灵 廖四宜 吕乃英
              队获亚军    郑丽华 卢慧娴 陈佩月 陈佩桃 吴秀娴
                     司徒薇 教练:刘权达 赵善性
  民国23年 菲律宾马尼拉 中国男子排球  黎连楹 李福申 谭永湛 丘广燮 伍永鑫
  (1934)   (第十届)  队获亚军    黎福俊 徐 亨 曹庭赞
              中国女子排球  卢慧娴 刘玉崧 马杏燕 颜秀容
              队获亚军    孙 纤 肖惠灵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一批排球爱好者常于业余时间自发地在教育路流水井及广卫路一带空地进行排球活动。1950年春,广州组队参加“第一次全国五大城市(京、沪、津、沈、穗)男子六人排球比赛”。同年7月,广州举行各项球类比赛,历时月余,参赛排球的有男子队19队、女子队5队,沉寂多年的穗市排坛,渐次复苏。1951年,广州排球队赴武汉参加首届中南区五省二市排球锦标赛,获亚军,部分运动员被选中代表中南区参加全国排篮球比赛大会,获全国冠军。赛后广州选手余瑞河、黄福彦被选入国家排球队,马杏修被选为国家排球队教练。1952年,广州举办“国防杯六人制排球公开赛”,有30余队参赛,“轮联队”获冠军。赛后,以“轮联队”及实力较强的“黄队”为基础,组成广州市第一支业余排球队。翌年秋,该队参加在湖南举行的中南区六省二市一县排、篮球选拔赛,8战皆捷,荣获冠军。1954年,参加在南昌举行的中南区五省二市排球分区赛,男队获冠军。
  1955年,广州市体委正式成立广州市男、女子排球队。8月,赴南昌参加全国大中城市分区排球比赛,男队获冠军。领队关岳,教练邝文蔚,男队队员朱国民、陈振荣(队长)、马汝高、曹潮欣、李兆伦、谭潮基、盘泽霖、伍锡文。
  50年代后期,排球的全国比赛、全军比赛、国际比赛及省运动会相继在广州举行,广州市排球代表队、青少年排球代表队,先后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比赛,均获得较好名次;公安、交运、建筑、钟声等排球队参加各该系统比赛,亦取得良好成绩,促进了广州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开展,穗市排坛又出现一派兴旺蓬勃之势。
  1960年,经济困难,学校排球活动多已停顿,但各系统排球队仍作适当活动,4月广东省排球锦标赛在广州举行,广州前卫队获女子组、男子组第二、三名。60年代初期,印度尼西亚队、日本贝冢女排(世界冠军)、日本男排、古巴男、女子队、缅甸男排、柬埔寨男排等外队,先后来广州作友好访问比赛。1965年6月,广州排球协会成立。首届主席赵善性、副主席黎福俊,随后改选由黎福俊、马先觉先后任主席。1987年4月协会改选,朱森林任名誉主席,马先觉、黎福俊、马达才任顾问,陈兆灿任主席,张承加、余焕常、吴子樱任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开始,排坛沉寂。70年代初期,虽稍恢复活动,已出现了排球运动员、教练员青黄不接的现象。1972年起,每年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均开设排球比赛项目;在西村工人体育场、沙面体育场的青少年业余体校开设排球班;选定条件较好的广州市第九、第十二、第九十七、铁路中学等中学为排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组队训练。1980年,由市体委、市教育局、市排球协会联合举办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排球训练班,以提高学校排球教练水平;并每年举办有关中、小学生排球锦标赛、邀请赛、对抗赛和每年一届中学生“育苗杯”排球赛等赛事。
  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初见成效。如1978年,广州业余少年排球队战胜来访的日本福冈小学生排球队,广州体院战胜香港“学联队”;1982年,广州男子少年排球队获得第六届广东省运动会排球冠军,广州女子排球队挫败来访的菲律宾国家女子排球队;1985年,广州市女子少年排球队获得广东省排球锦标赛冠军,翌年蝉联冠军;1987年,又获亚军;1986年,广东省举办第七届运动会,广州各组排球代表队均名列前茅。从1977~1985年广州市上送广东省排球运动员共9人。1987~1989年,广州市第十二中学连续3年代表广州市参加省少年排球赛,均获亚军。1989年,以广州市第十二中学运动员为主力的广东省少年队参加中南区比赛,名列亚军。  

  三、足球
  现代足球于19世纪末叶传入香港,继而传入广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格致书院教习(教师)辅导“蹴球”活动。该书院于清光绪三十年迁康乐村新校舍,易名岭南大学,辟建足球运动场。翌年,广州南武公学生员自制足球进行练习,一些书院、公学相继仿效。从此,足球运动植根于广州。
  清光绪三十三年,香港皇仁书院粤籍学生郭宝根等组队来广州与岭南大学足球队作友谊比赛,揭开穗港足坛交往的序幕。
  民国2年(1913)2月,南武中学学生丘纪祥、许民辉入选中国足球队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亚军。民国6年2月,广东省第六届运动会首设足球比赛项目,有4队参赛。民国10年4月,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足球决赛,由岭南大学队对香港南华队,孙中山先生亲临观看并颁奖。当时足球运动多在学校开展。民国13年广州首次举办市足球比赛,有岭南大学、培英中学、广东高等师院、南武中学、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及由殷商组办的“刘有显队”等6个队参赛。岭南大学队获冠军。由于民国14年“省港大罢工”及民国19年香港“五华会”(南华、中华、东方、怡和、崇正5个华人体育会)抵制香港足球总会行动的影响,不少香港足球名将如陈光耀、李天生、叶北华、冯景祥、谭江柏等先后来广州求学或工作,从而推动了广州足球运动的发展。
  民国16年10月,广东体育协进会成立,丘纪祥任总干事,积极在广州开展足球运动,倡导组织社团球队。民国17年,广州警察足球队、广州空军足球队、广州海军足球队先后成立;强华体育会于民国18年成立;国民体育会又于民国19年创立。加上原有的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培正中学、圣心中学等队,广州足球劲旅已发展至10余队,市内各校亦多组队活动,呈现一派蓬勃景象。当时广州足球赛事颇多,规模较大的有:民国17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广州足球分级联赛”(次年起改称“马来亚杯赛”);民国21年的“自治杯足球赛”、“光鼐杯足球赛”。除外还有“省港华人埠际赛”及含外国旅穗侨民组队参加的“万国杯足球赛”等。
  30年代初,广州的足球对外交往也很多,香港访穗的足球队有拔萃书院、圣保罗书院、华英书院和香港南华会等队;广州足球队外访的有:民国20年5月应香港南华会特邀的广东元老队,同年6月征澳门的岭南大学队,次年强华足球队赴越南西贡、印尼访问比赛。
  广州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足球队在远东运动会荣获“九连冠”输送了一批优秀选手。唐福祥担任第二至四届中国足球队队长,陈光耀、黄柏松、黄瑞华、李天生、叶北华、谭江柏、冯景祥、黄纪良、陈镇和等先后入选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六至十届远东运动会。民国25年,黄纪良、李天生、叶北华、谭江柏、陈镇和、冯景祥、徐亚辉、杨水益、黄美顺、李国辉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民国23年,中大附中曾举办女子足球班际赛,开南粤女子足球之先河。
  广州被日军侵占后,多数球员转入内地活动。抗战胜利后,外迁的大、中学生纷纷回穗复课,社会体育社团陆续恢复活动,有关单位先后修建足球场9处,社会人士资助组织球队。民国36~37年间,广州市内经常活动的足球队逾20队,加上大、中学校球队不下数十队之多,其中实力较强的有市警、红鹰、空军、红白、建国(记者)等队。当时主要有“逸云杯”、“市长杯”、“特别银牌足球赛”及规模较大的“向华杯”等赛事,还组织了“穗港澳三角足球赛”。
  建国后,由于广州市人民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使原已略有基础的广州足球运动蓬勃发展。不少足球爱好者常在市一中足球场、十三行足球场(后改建为文化公园)、东较场球场、陈家祠球场等进行足球活动。尤其是群众自发在沙面(原外国领事机关聚集的地方)草坪修建的小型球场较为兴旺,当时水平较高的球队有:业余队、乙华队(后改为波臣队、打字机队)、长寿队、石印队、报贩队和海军队等等。业余队水平较高,拥有莫七、龚伯强、温沛泉、李杰松、冯荣灿等好手;其次是由圣心中学、美华中学、培侨中学、艺术学院等校学生组成的波臣队。苏永舜、陈帆、秦展鹏、关勤、周瑞麟、欧辉、卢耀恒等是当时主力,其后有梁利生、扈光等好手加盟。以粤剧演员为基本队伍的永光明剧团队、珠江剧团队,也经常到沙面球场比赛。当时由于各行各业自发组队颇多,比赛频繁,涌现一批优秀选手并形成了技术细腻、短传配合默契、控球及运球突破能力强、作战意识较好的技术风格,为广州市组队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1年2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南区足球比赛大会,广州队以六战五胜(胜湖南、河南、江西、湖北、武汉等五队)一平(平广东)的优异成绩取得冠军。穗队的夺标,鼓舞了广州人民的足球热潮。穗队运动员有陈金华、黄桂明、李松杰、张社恩、陈颂扬、梁利生、扈光、梁穗雄、冯荣灿、莫七、龙仕君、刘福安、郭英舜、刘康、温沛泉、卢柱洪、苏永舜、唐镜森、谭忠、方守信、周瑞麟、何家鹏等22人。是年,市内机电、财贸、印刷、文教(钟声)、公安(前卫)等纷纷组队,参加广州市甲级足球分组比赛,队伍日益增多,再加上各基层、学校球队不下300多队,形成了各场地天天有比赛,月月有杯赛的足球运动高潮。
  1952年2月在武汉举行第二次中南区足球比赛大会,广州队获亚军。赛后,广州队员龙仕君、莫七、梁利生、李松杰、冯荣灿、李文俊被选入中南区体工大队足球队〔中南体育学院成立后,改为中南体院(红)队。〕1953年,广州组织了青年足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青年足球赛,参赛队员有苏永舜、任文根、关辉舫、冼永泉等9人。赛后,苏永舜、任文根被选入中央体育学院足球队。随着中南区专业足球队的成立和全国性、地区性比赛制度逐渐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市大型足球(11人)运动的发展。广州市于1954年成立广州市代表队、广州市工人代表队、广州市工商联代表队,接着中南战士足球队又成立,大型足球运动蓬勃开展。1954年2月,在江西南昌举行中南区六省二市篮、足、排球比赛大会,广州足球队又以七战七捷战绩雄踞中南。适逢当时世界红极一时的匈牙利足球队到武汉、北京等地比赛和示范表演,广州市体委为了培训骨干,指派参加南昌比赛的成员到武汉观摩学习,领队黄洛奇,教练骆敌智,队员陈忠宪、扈光、陈中民、李恩、冼永泉、卢玉标、关辉舫、叶思贤等13人。1954年下半年,组建广州市足球队(后命名为中南体院竞技指导科足球队白队,简称“中南白队”)。领队黄秉和、教练骆敌智,队员有曾林、冼永泉、许志雄、罗荣满、罗北、梁树、吴添来、陈坑、陈中民、关辉舫、胡鸿斌、梁辉元、杨菲荪、陈汉、杨兴连、梁国伟和越南归侨张文禄。
  1955年4月,中南白队以广州市队名义参加首届全国足球联赛,比赛获前七名的球队定为中国首批甲级队。广州队名列第八名,排不上甲级队行列。赛后,广州队进行了严格的组织和思想整顿,充实领导和教练力量,由曾敬文任班主任、陈中民任政治辅导员,增加了郑德耀、曾培福、罗荣满为教练,加强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使球队提高了攻防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迎战缅甸及巴基斯坦国家队、苏联火车头队和港澳队来访的外事任务。1956年在全国乙级联赛在以未负一场的战绩获得冠军。但这年的联赛不作升降级,故1957年仍屈居乙级队行列。
  1956~1958年期间,队员作调整充实,黄福孝、梁德成、廖德营、程洪森、罗伯平、杨子璇、欧祥添、张守云等队员相继入队。中南战士队解散后,陈颂扬、钟振强转到中南白队。李锦根、黄兆和亦由中南红队回广州队。
  由于广州队1956年未能升上甲级队,队员情绪有些影响。1957年的乙级联赛第一阶段过关斩将未逢敌手,队内出现骄满情绪,在决赛阶段技战术发挥不正常,结果名列第五,痛失晋级机会。赛后,市及市体委领导对此颇为重视,派常荣兼任领队,在队内加强思想建设和身体素质及技战术训练,既发扬了南派足球的技术风格,又提高了适应与不同流派对手的对抗能力。在1958年全国乙级联赛中以15战13胜1平1负的成绩赢得了冠军,使广州市队从此进入全国甲级队的行列。
  1959年,为了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广州市各优秀运动队划归广东省体委接管,足球队亦随之转属广东省体委管理。
  1960年12月,贺龙同志到二沙头体育俱乐部视察时指出:“应把主要项目归广州市承办”。1961年4月正式成立“广州市体训班”,接管原省队的足球二线队伍,重新组建广州市青年足球队,由罗荣满、林效才先后任教练。1964年,广州市总工会组建广州市工人足球代表队,李文俊任教练。该队培养了容志行、杜智仁、岳永荣等足坛名将。1966年,广州市足球队又归属省体委接管。1972年2月,市属全部运动队伍交由省体委接管,广州市体训班不宣而散。
  1977年10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广州市足球运动队,当时称广州市青年足球队,由欧伯谦当领队,罗荣满、冯美禄任教练。翌年参加全国青年足球联赛,获鞍山赛区季军。
  1981年5月,“广州市体育工作大队”正式成立,先后组建了足球、羽毛球、水球、篮球等项目优秀运动队,足球队亦正式命名为广州市足球队,参加国内外比赛,取得一定成绩。  

  1979~1990年广州足球队参赛成绩
  日期     比赛名称      成绩 升降级情况
  1979年   全国青年足球分区赛  第三名
  1980年   全国分区赛决赛    第二名  晋升为乙级队
  1981年   全国乙级联赛     第一名  晋升为甲级队
  1982年   全国甲级联赛     第十五名 降为乙级队
  1983年6月  全国乙级联赛     第二名  不设升降级
  1984年10月 第一届“足协杯”赛  第八名  重返甲级队
  1985年9月  第二届“足协杯”赛  第四名
  1985年10月 全国甲级联赛     第七名
  1986年10月 全国甲级联赛     第七名
  1988年   全国甲级联赛(A组)  第七名
  1989年   全国甲级联赛(A组)  第八名  降为甲级B组
  1990年   全国甲级联赛(B组)  第二名  晋升甲组A组  

  广州足球队在对外交往比赛上也取得较好成绩,如1984年在广州举行的有日本日产队、新加坡队、香港海峰队等参加的“白云杯足球邀请赛”,广州队取得冠军;1985年香港“金牛杯”赛获得第三;1988年“尼泊尔国际足球赛”获得冠军;1979年出访友好城市日本福冈市两场比赛均获胜、1980年访问澳门、1982年访问香港等友谊比赛,均获得胜利。
  广州市足球运动员上送国家足球队先后有:容志行、何佳、杜智仁、陈熙荣、欧伟庭、黄军伟、吴志英、 洁球、吴育华、谢志雄、古广明、赵达裕、冼惠良、吴群立、麦超、孔国贤、伦志明、关键儒等。
  1983年1月,广州女子足球队组成,由徐增福、翁超健、许潮等先后执教。同年11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获得亚军。翌年5月参加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又获得亚军。1983~1986年参加全国女子足球赛,分别名列第七、第四、第十二、第六名。1987年2月,由于编制及经费问题,广州女子足球队解散。1989年,广州女子足球队又重新组建(业余)。同年,参加全国女足锦标赛获亚军。1990年战胜来访的香港女子足球队。广州女子足球运动员上送国家队有刘杏薇、林少玲、向洁仪、杜静。
  在培养足球后备力量方面,广州市体委从1955年起积极筹设青少年业余体校,先后在越秀山体育场、二沙头体育俱乐部、宝岗球场、洪德球场、工人体育场等业余体校及市中心业余体校开设足球班,同时选定市五中、市十七中、市二十一中、市五十九中、祝寿巷小学、素社直街小学、寺贝通津小学、环市西小学等20余所中、小学为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作为培养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地。
  1981年,广州市被列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重点城市,成立广州市足球运动工作室,由林效才当主任,掌管市内足球运动的组织、发展、竞赛、培训工作,更锐意把培育后备力量作为重点。1985年举行“育苗杯”足球赛,赛后组成广州市中学生业余足球队。同年,黄埔船厂业余体校成立两个少年、儿童足球班,开工厂企业设立少、儿足球班的先例。1986年,由市体委、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行广州市万队足球竞赛活动,要求中、小学、厂企大力开展足球比赛,形成了校校有球队、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的生动活跃局面,大大有助于足球育苗工作的开展。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75~1978年,广州市少年足球队参加广东省少年足球锦标赛,连获4届冠军。1984年,广州菩提路小学参加全国“贝贝杯”赛获亚军,广州市第五中学参加全国“希望杯”赛获亚军,广州署前路小学参加全国“萌芽杯”赛获第四名。同年广州后乐园小学参加广东省传统项目足球赛获小学组第三名,市五中获中学组第四名,并有3名学生入选国家少年队,出国参加比赛。1985年,广州市各年龄组足球队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幼苗杯”赛冠军、“萌芽杯”及“希望杯”赛第四名;并获得广东省少年“冠军杯”赛冠军和首届“穗港深少年足球赛”冠军。1990年广州市少年足球队代表中国赴日本参加世界少年足球比赛大会,力克西德汉堡队和美国西雅图队,获得亚军,这是中国参加该项比赛的最佳成绩。同年8月,广州少年足球队获第八届省运会男子少年队足球赛冠军。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广州自80年代起采用“厂企赞助、社会协办”的措施办体育颇有助于足球运动的建队和育苗工作。1984年10月,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每年赞助20万元承办广州市足球一队,开全国企业承办优秀运动队的先河,球队易名为“广州白云足球队”。1985年,华南缝纫机工业公司每年赞助16.8万元承办广州足球二队,易名“广州华南足球队”;同年,摩星收录机厂赞助广州市女子足球队经费14万元,羊城制药厂赞助广州市青年足球队8万元。1986年,广州市第二轻工业局辖下12个厂企单位赞助27万元组建“广州市少年儿童足球俱乐部”。广州市参加全国“贝贝”、“萌芽”、“幼苗”、“希望”4个杯赛的经费,是由广州敬修堂药厂赞助的。1987年起至1990年,由市长朱森林命名,有18家企业、事业单位出资赞助,每年都举行一届“市长杯”中学生足球赛及由陈李济药厂独资赞助的“血宝杯”小学生足球赛,1990年已举办了4届,并逐步扩设高中组、女子组、重点学校组、网点学校组、市属区县组进行比赛,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为国家体委和广州市领导所赞许,有力地推动了广大青年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广州市足球协会成立于1956年,首届主席为马民福、副主席叶北华。1984年改选,肖鸣任名誉主席、常荣任主席,副主席为董良田、扈光、梁利生、罗荣满、林效才、邓锡权,秘书长张道济。
  “省港杯足球赛”是广东、香港两地一年一度的定期足坛赛事,由1979年1月21日开始举办,至1990年已举行了13届,每届均有广州运动员参加广东队比赛,对穗市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均有所促进。1982年开始创办穗、港、澳三角小型足球赛;1986年3月举行“穗澳杯”足球赛,加强了穗、港、澳足坛的交往。  

  四、羽毛球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广州沙面东桥口的东方经理银行前和西部蚬壳石油公司前空地先后辟简易室外羽毛球场,供英、美、日等领事馆人员及少数外商活动。抗日战争前,在市内东皋大道、达道路的豪门巨贾别墅外及长堤基督教青年会等地陆续有辟建羽毛球场,少数外籍教师、传教士、侨生偶尔作业余练习及友谊比赛。
  抗战胜利后,市内羽毛球场陆续增多,沙面万国医院、石牌中山大学、康乐岭南大学、联勤总部(今东较场),先后设置室内场地,面积较大的是沙面的招商局仓库(今海员工会礼堂)。一些学校、  

 

 

 

上一条:竞技体育 第一节 田径
下一条:竞技体育 第三节 棋、牌运动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点击进入首页